作者:龔燕蟒 來源:收藏快報
繁昌窯坐落在皖南繁昌縣城南一個名叫柯家村的山沖之間,它也有著與“哥窯”相同的故事。
圖片資料
相傳五代時由柯氏兩兄弟創建,故此這個窯燒制的產品中也有“柯大、柯二”之說,因宋時繁昌曾隸屬宣州,而史料中又有“宣州窯”的記載,所以學術界將其列為“古宣州窯址”。近年來隨著蕪湖、宣州、涇縣、績溪等古宣州轄區內大批古窯址被發現和考證,可能是怕因窯名而混淆產品,人們不得不又以地名來冠以“繁昌窯”之名,而當地的老百姓卻仍習慣稱之為“柯家沖窯”。
繁昌窯是一個以燒制碗、盞、壺、注、杯、缽、盒等青白瓷生活用品為主的民窯,所燒器物素雅青白、古樸大方,有較濃的地方特色和時代特征,現藏于黃山市博物館的“獅座白瓷枕”就是該窯的代表作之一。由于宋時燒造瓷器重釉輕胎,加之技術原因,該窯產品胎質粗厚而釉質卻瑩潤無比、透明如玉。繁昌窯早期產品多泛豆黃色,呈魚籽開片,晚期釉色泛翠,呈冰紋開片。筆者例舉一藏品“牡丹刻花執壺”,壺高22厘米,口徑5.5厘米,腹徑14厘米,喇叭型小盤口,長流直升微彎,酷似天鵝之頸項,壺肩捏有兩系,釉水豐潤肥厚,白中泛翠,開片呈冰紋,壺腹用雙線一分為四,并刻劃有四朵仰俯有致、花葉對生的牡丹,壺足與底露胎,足圈積濃釉處開片,在光照下閃爍出淡綠光彩,曲柄寬扁并刻劃四線裝飾,手感如執玉帶。宋白瓷素有“涕淚者佳,牡丹劃花者最佳”之說,此壺線條流暢、古氣盎然、特征俱符,是繁昌窯宋中后期燒制的上品。
繁昌窯約起燒于五代,興盛于宋早、中期,衰退于宋末元初,雖然此后再無煙火,但它在我國的陶瓷發展史上卻留下了自己的一頁。